实验室主任,王峰,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在日本国立信州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电催化材料、纳米炭材料以及应用电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自2011年起兼任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Nano Energy, ACS Catal., Smal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6件,欧洲和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各1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实验室副主任,宋怀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进炭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包括沥青基炭材料(中间相沥青、炭纤维和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等)、能源炭材料(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等)、纳米炭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炭包覆纳米金属等)和多孔炭材料(有序介孔炭和炭气凝胶等)等研究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在国际期刊JACSAngew. Chem. Int. Ed., Chem. Mater., Chem. Commun., Carbon, Adv. Energy Mater.等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被SCI他引5500余次,H因子38。发表学术会议论文1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申请46项。“利用重油、煤焦油工业化生产纳米碳材料工艺及关键技术”2012年获新疆**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炭-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为《新型炭材料》和《炭素》杂志编委会委员,《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炭素技术》编辑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0年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指导的两篇博士论文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实验室副主任,赵景茂,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油气田腐蚀与防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编委,“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编委,“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编委会副主任。曾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铁人”科技成就奖,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1.石油石化行业的腐蚀与防护;主要涉及CO2CO2H2S共存体系中材料服役性能的评价;新型、高效、绿色缓蚀剂合成与评价;缓蚀剂作用机理与缓蚀剂协同效应研究;高流速下材料耐蚀性能评价和缓蚀剂抗冲击性评价;新型水处理技术与药剂开发等;2. 铝、镁合金腐蚀与防护主要包括通过微弧氧化以及纳米颗粒掺杂制备耐蚀耐磨层,生物体内镁合金研究、铝镁合金缓蚀剂研究等;3. 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与缓蚀剂保护技术。



实验室副主任,徐斌,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北京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2017年国家公派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做高级研修学者。主要从事先进化学电源与能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包括超级电容器、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与器件以及电化学储能用多孔炭、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等。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北京化工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Energy Environ. Sci., Nano Energy,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SCI引用2700次以上,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